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心智|会提问,孩子才能在玩中学


2023年10月23日11:04 www.caixin.com

心智|会提问,孩子才能在玩中学

文|琬文

家长陪孩子玩时,经常会陷入两种境地。

一是无话可说。家长觉得孩子玩的游戏,极其无聊,却又不想沉默不语,于是便开启十万个“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这是什么呀?”“玩这个做什么呀?”等等这些为了说话而说话的语言,毫无意义。

二是主导游戏。家长想要让孩子玩的时候学到点东西,于是把孩子的游戏方向,硬拽到自己知道和想传授的领域。比如孩子正在玩假装游戏,做泥巴蛋糕,家长一进来就和他说:“哦,你在做蛋糕呀,我们拿几个勺子来挖一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吧?”这样的介入,游戏情境就不再属于孩子了,因为家长打断了孩子对想象世界的探究。对家长来说,当孩子游戏时,重要的不是思考:“怎么样加入孩子的游戏”,而是思考:“我加入孩子游戏后想要产生什么影响?”

如果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那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安静地观察和聆听。如果希望在参与游戏后,能拓宽孩子的思维和看问题的视角,那家长一定要学习高水平提问技巧。

在游戏场景中,家长可以这么做:

当孩子在玩假装游戏时,他们是在投射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故事。通过有启迪性的提问,家长可以探查到孩子游戏反映的事件,并明白为什么这个事件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比如看到孩子在打洋娃娃的屁股,有些家长可能就会问:“你怎么打娃娃屁股呢?”或者会直接制止孩子:“别打了,这样娃娃会痛的。”

上面两种回应方式都没有问题,只是一旦说出口,你就很难探查到孩子打娃娃屁股的真正原因了。我们不妨后退一步,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促使她敞开心扉,然后提问:“看起来你对小娃娃很不满,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这么不开心?”并不是所有角色扮演都是负面的,当孩子很积极地扮演角色时,家长可以用细节性的问题拓宽孩子的思考,帮助孩子在想象世界里向深处探寻,而非另辟新世界。

积木是孩子玩得最多的玩具,也是最能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玩具之一。在孩子玩积木的过程中,提出高水平的问题能鼓励孩子更深入、更长久地坚持有创造力的思考。

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桥。最简单的提问是:“你搭了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再深入一步:“你是怎么想到要搭这样一座桥的?你的灵感是什么?”更深入一步:先在网上找一些桥的照片,再问他:“你搭的桥和图片上的这座桥有什么区别?你是如何让桥不倒的?”再往里探:“你在搭的过程中,哪一部分最不好搭?为什么?哪些积木搭出来的样子最特别,为什么?”

如果想让积木活动变得更有创意,我们还可以在积木区增加笔和纸,鼓励孩子把自己搭建的作品画下来,告诉孩子,画下来做好记录,等积木拆了之后,下次根据图纸他还能再还原。

许多父母都会给孩子准备一套绘画工具,各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层出不穷。这种情境中怎么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呢?可以把问题分成创作前、创作中和创作后三个阶段。

创作前,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准备一些艺术工具,询问他:“你想要在作品中运用什么材料?”“哪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会很有意思?”“你准备用哪些颜色(形状、线条……)表现你的作品?”创作中,可以问孩子:“你是怎么画出这条波浪线的?”还可以问:“如果我们换一种材料来创作,你会用什么材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创作后,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涂鸦文件夹,把孩子的“作品”、照片等装进文件夹,经常提醒孩子翻一翻,并且鼓励孩子自己把喜欢的作品放进去。

意大利瑞吉欧的创始人曾说过:“当幼儿在思索他们做成的事情的意义时,他们会变得更有好奇心、更感兴趣、更有自信。”其他场景,家长可以这么做:一般家庭会议就是解决家庭问题的场景。比如要定家规、决定家庭发展目标、家庭重大变化等等。

有一天我和儿子地瓜在读《李白》传记时,书上提到李白儿时喜欢打架,我联想到最近地瓜会动手打妹妹,便对他说:“地瓜,我觉得在家里,我们要定几条规则,我们家所有人都要遵守,其中有一条我提议是:‘不能打人’。”地瓜马上反驳说:“不对,我不同意。”我问:“为什么?”他不说话。我回:“这样吧,我们把这个议题放到家庭会议上,请家里所有人一起来讨论决定好不好?”他高兴地回说:“好,好,好。我们开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是一个非常好的和孩子沟通,并且展现家长说话艺术和智慧的场合。用开放式问题要好过yes/no的封闭式问题,鼓励孩子发表他们的观点,询问他们观点背后的论据,启发他们换位思考。

现代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户外,户外的高水平提问与道具的准备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户外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那就要为他们准备相机、放大镜、望远镜、夹板、标本袋等等科学工具,这些工具会赋予孩子们力量,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更严谨。

在探索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记录孩子们的问题,拍摄一些照片,发现孩子感兴趣的点,以及他们可以拓展的点,回来后,寻找相关的知识,可以是绘本,也可以是视频资料,补充孩子的知识面。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但父母不必时时披上教育者的皮囊,有时,和孩子一起静下来什么都不做,任情绪流淌,由思想驰骋,对身体和心灵也是一种放松和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