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心智|精英制造


2023年11月27日23:45 www.caixin.com

插画|董必奇

文|猫柳

皮埃尔·布迪厄是法国当代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学大师,给我最大震撼的是他的教育观点。

教育,在个人层面,向内是获得知识、完善自我;向外是通过获得知识,完成社会化;在社会层面,看似是在弥合社会差距,但也在制造区隔,这样人群就会分为两类,读书人与非读书人。最后一个观点,是布迪厄倾注一生关注的重点。

布迪厄作品的底色是激进的,《国家精英》是他在教育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这本书的一个观点是——精英是如何被造就出来的。也可以说,《国家精英》揭秘了“造神运动”。这里的“神”,是精英群体。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若将“王侯将相”换成“精英”,同样可以发出类似疑问:精英是自出生就是精英吗?相信很多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不是。

回答是或不是,区分出两种价值观:先天观与后天观,或者说,本质观与构建观。但我们不必将问题复杂化,舍本逐末地去探讨哲学观。我们可以聚焦在教育制度的“造神”是如何运作的。

精英群体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布迪厄认为,首先是一整套制度上的方法,以法国教育为例,它有激励体系、约束体系和控制体系,这些制度,使法国预备班的学生区别于普通的大学生。这种区别在于,预备班会创造条件让学生紧张地利用时间持久、快速甚至是急促地学习,这样,预备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非常高,非一般大学学院的学生所能比。

同时,教师公开推行成套的学业规范和学业检查,并且会运用激励机制强化同学团体的竞争。还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大量的作业训练以及教师对作业的规范批改,都是预备班成功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 教育环境也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分隔“精英群体”的这个过程,会孕育出一种象征资本。什么是象征资本?比如说,你拥有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等等,但这些资本要发挥作用,就会被转化为象征资本,就像是声望、地位,它是非物质不具实体的,但人们能感知到并且会因此对你产生信任。这个集体除了拥有凝聚在“称号”之中的象征资本,还存在一种神奇的“参股逻辑”。

所谓的参股逻辑,是说聚集在一起的每一个人,都间接地借助现有的象征资本或潜在的象征资本,使自己人生发展得更好。而这些资本是同窗学友中的每一个人,也是以往所有学生共同累积起来的。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说某所学校很厉害,因为这所学校出过很多位诺贝尔奖学者,你不用看教学水平如何,就会觉得这所学校很厉害;如果你说你毕业自这所学校,别人也会同样觉得你很厉害,而不需要看你实际的能力如何。

这个逻辑链就变成了: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校很厉害,你从这所学校毕业,你也就很厉害。由你的校友积累起来的名声名誉,即“象征资本”,被你继承了。

当我向别人介绍布迪厄的权威性时,我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套逻辑:布迪厄是巴黎高师的毕业生。巴黎高师在法国,堪比中国的清华北大,素有知识分子“孵化器”的美誉。比如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和波伏娃就是巴黎高师的毕业生;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福柯是布迪厄的学长。当社会认为这所学校很厉害,毕业自这所学校的人也很厉害,你也会不自觉地觉得自己很厉害,带有一种自豪与骄傲。这种“自信”会推动你形成看待自身的观点。

这就是布迪厄所说的“群体精神”的基础。大家都有群体利害相关的意识,这种意识以感知图式、评价图式、思维图式和行动图式的一致性为基础,让大家彼此间能形成默契,反应一致。“精英群体”就此诞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