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权威型父母还是权力型父母?


2023年12月18日10:31 www.caixin.com

权威型父母还是权力型父母?|教育

孩子背着父母偷尝禁果固然是错,但为什么孩子在父母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依然偷偷“犯规”,父母不妨多从自己的教养方式上找找原因


2023123日,南京,家长带着小朋友在图书馆内阅读图书。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到了现代社会,仅凭母鸡的本能是断然不够的。如今为人父母,需要真正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识,以更科学、理性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在国外,这种针对父母的教育被称为“亲职教育”(Parential Education)。国内亲职教育的发展尚处于“开荒”阶段,而时不时出现的一些家庭教育事例,无论当事人还是评论人,也往往抓不住其中关键。

例如,此前一篇“早上老公把女儿打进医院!骨折!”的文章引起了舆论热议。一对自称开明的夫妇因无法阻止14岁女儿与男朋友开房,结果父亲暴揍女儿,将其尾骨打断。

这当然是个家庭教育的失败事例,但其中的要点并非性教育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性只是冲突爆发的由头,这与一些诸如父亲殴打沉溺游戏的儿子之类的事件没有本质不同。

不少读者留言评价这对父母“开明”,认为他们能够允许女儿谈恋爱,只要求第一不发生性行为,第二不影响学习,已经足够开明。问题是,“开明”专制仍然是专制。

在家庭教育学里,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划分为简单的四种类型:权威型、权力型、放任型、忽略型。从这些名称望文生义就能知道其中大概,前两种类型的父母都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及规训,后两种类型则相反。一般来说,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普遍是权力型父母居多,欧美社会普遍则是权威型父母居多。

两者区别在哪里呢?

权威型父母又被称为民主型父母,倾向于以平等、尊重的方式来引导和教养孩子,对孩子的权威性建立在沟通、认同的基础之上。他们把孩子当作平等的沟通主体,共同商议规则,共同遵守,并且会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决定,提供积极支持。相较而言,权力型父母又被称为专制型父母,他们更在乎自己对孩子的控制,而未必能使孩子认同,虽然时常以父母的权威自居,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其实不具权威性。他们倾向于把自己主观上觉得好的规则拿来直接要求孩子,把孩子作为接受指令的对象。他们殚精竭虑为孩子操心,希望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用心,即使有时候“迁就”孩子,实质上也是为了控制,希望以此换来孩子对自己规则指令的恪守。

所以,当父母认为已经足够迁就,而孩子没有恪守底线,顿时就会失控。如果换作权威型父母遇到类似情形,会按照达成承诺时的共识来惩戒。更大的区别在于,权威型父母根本不会单方面地将自己的守贞期望加诸孩子身上,而是会尊重已经性成熟的孩子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和选择,并给予积极的支持。

大家不妨参照一部影片,《朱诺》(Juno),看看权威型父母在面对高中女儿与男同学(还不是男朋友)偷尝禁果而怀孕后是怎么处理的。片中的女儿并没有因为一次不负责任的怀孕而毁掉大好前程,反而从中汲取教训,无碍青春的成长。整个过程中,父母的支持很重要。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青少年过早的性行为主要不是性欲难耐的结果,而是成长中问题的反映。一般来说,权力型的父母会高概率地导致两个后果:一,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逐渐丧失掉权威性。青春期的孩子哪怕把隔壁老王的告诫当回事,也不把父母苦口婆心的规劝放心里。二,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的倾向。而低自尊的青少年对几乎所有边缘越轨行为都具有高风险,过早的性行为只是其中之一。像前几年曝光出的一些令人痛心的新闻,如聚众吸笑气而致残的女孩,通过援交来换取上流生活的女留学生等等,都是低自尊边缘青少年身上的事例。 

父母如此含辛茹苦,孩子怎么会成长为低自尊人格?从心理和教育研究的角度看,权威型的父母最可能养育出高自尊的孩子,其他三种都可能导致孩子不同程度的低自尊问题。

所谓自尊,简单讲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其本质上觉得自己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权威型父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且无论孩子是否作出符合自己预期的选择,都同样给予充分的支持。这样的孩子当然就更自信。而权力型父母会压抑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在父母单方面的严苛要求下很容易自我贬低,从而倾向于发展为低自尊或者不稳定自尊的孩子。

回到现实案例,女儿因开房被父亲殴打致骨折,母亲甚至之后又发文公布出来,这是将女儿进一步推下火坑的错误举措。孩子背着父母偷尝禁果固然是错,但为什么孩子在父母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依然偷偷“犯规”,父母不妨多从自己的教养方式上找找原因。恼羞成怒暴力殴打,对女儿恐怕是一辈子的噩梦阴影。再开明的“专制”父母,都难免在无形中戕害孩子,酿下苦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