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江苏某小学课堂。
随着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的谣传四起,刚刚结束的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评选意外地引发广泛讨论。教育部于1月7日辟谣,称“教育部最新公立教育改革试点方案,实验区将实行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等信息不实。不过,这个实验区、实验校,究竟要改什么?
此次风波缘起,可追溯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月2日发布的《关于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名单的公示》(下称《公示》)。《公示》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63个实验区、189所实验校进入公示名单,将发挥“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据记者了解,此次实验区、实验校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每省份可推荐2个实验区和6所实验校。其中,实验区原则上以区县为单位申报,具备较强统筹能力的地市也可申报;实验校应不在实验区内,小学与初中学校比例均衡,且至少包含2所乡村学校。
实验区、实验校任务何在?据教育部12月18日印发的《关于推荐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通知》(下称《通知》),实验区、实验校要“深入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着力解决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模式”“为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树立示范典型”。
其中,实验区的工作任务包括做好区域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统筹推进区域教学改革、改进区域教育教学评价、强化教研支撑、推进数字化赋能、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指导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之对应,实验校的工作任务则包括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深化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优化评价方式方法、加强校本教研、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高质量实施科学教育、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等。
从申报结果上看,跻身实验区者,多为各地的教育强区,如北京海淀区、上海黄浦区、陕西西安碑林区等。而成为实验校的,虽没有人大附中、衡水中学、清华附小这般让家长趋之若鹜的“超级学校”,却也不乏史家胡同小学、石景山小学等低调“牛校”,以及东莞黄草朗小学、嘉兴谈桥小学等受地方重点支持、在软硬件上不输城市的乡村学校。
在教学改革方向上,《通知》多次提及“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据教育部2023年6月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上,都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而据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从发展“素质教育”到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目标都是突破应试教育。相较于素质教育时代对开足开好美术、体育、劳动课等非应试学科的倡导,核心素养教育则在此基础上,将“跨学科学习”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据记者了解,从各地教改来看,一种颇为主流的跨学科模式是“项目化”——例如,面对学校周边过路不便这一难题,设计一个主题为“建桥”的项目,让语文老师讲授课文《桥》,数学老师指导学生制作造价统计图表,科学老师带学生探究桥梁结构,鼓励学生将各科知识融通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陕西一省级示范中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已开始要求每名教师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教学,每节课都力图体现出“大单元教学”“大情境设计”——比如,把有相似历史背景的几篇课文放一起讲让学生找异同点、从拍照取景技法引出诗歌写作手法,或带领学生从课本取材编排话剧,“盯着彩排进行指导、给学生修改剧本,都是语文老师的活儿”。教改方向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评优评奖,“如果不这样设计,公开课的分数肯定特别低”。
但并非所有学校、师生都能在同一改革起跑线上。黑龙江某镇一级中学地理教师则称,没有听说过跨学科学习,教案虽设有“核心素养”一栏,落实做法就是完成双减、多媒体授课、德育等任务。她告诉记者,老师们都是在每学期一节的公开课上做德育,把地理知识和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等概念结合起来。让她无奈的是,学生“只能听懂并执行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他们找材料进行讨论,要么不整,要么说闲话”。
另一方面,“素养”本身这个颇为抽象的概念,也给不少教育者带来困惑——是不是“人人都在说着似懂实不懂的话”?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便曾撰文提及,“素养”的概念相对含混,当素养进入学校课程之后,在课堂教学或考试评价时,就会被分解成具体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表现,这种分解与复合的、整体的“素养”概念势必带来一致性的问题。在问责制背景下,可能导致内容窄化甚至虚无。
教育部公布首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名单后不久,新一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荐工作也于1月4日正式开展。同为“实验区”,前者着重课程和教学改革,后者则强调更系统的“综合改革”。新一批综合改革实验区“改革攻坚任务清单”涵盖城乡学校布局优化行动、中考改革行动、职普融通行动、县中振兴行动、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行动、乡村教育振兴行动等22个项目。
此前,教育部已于2021年、2022年分两批确定了24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覆盖东中西部19个省份。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2021年基教综合改革实验区启动之初,类似“缩短学制”“ 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2年”等谣言也在网上传播,教育部官方账号“微言教育”很快发帖辟谣。
“昨日再现”,足以折射舆论对教育学制、招生考试等核心问题的关切。事实上,有关缩短学制的讨论一直存在。2016年“两会”,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莫言就曾提案“四三三”的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取消小升初和初升高两次统考;全国人大代表杨杰建议小学可缩短为5年,高中缩短为2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2021年8月则在采访中称,在暂无财力推广12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应考虑缩短学制,普及10年义务教育,小学5年,初高中合并成五年。
记者关注到,2016年,教育部曾在相关提案的回复中表示,制定中小学学制的首要因素是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学制基本为12年左右,如美、日、法、印为12年制,德、英为13年制,俄罗斯为11年制,缩短学制缺少主要国家变革参照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教育部表示,中小学学制涉及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与高等教育知识体系衔接、教师编制、人口变动以及劳动用工等多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调整,需要全面的科学研究和论证。
结合现状来看,延长学制的可能性反而更高。教育部解释称,学制变化受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明显,当强调发展速度、快出人才,或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时,才会有缩短学制的要求;当强调教育质量、增加教育内容,或社会就业压力较大时,一般会延长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