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选择更多元,中国留学生向何处去?


2024年03月11日10:05 www.caixin.com

选择更多元,中国留学生向何处去?

中国仍是全球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德、法等欧洲国家和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热度有所上升,人文艺术等小众专业渐受青睐

澳大利亚墨尔本,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中国在全球留学生总量中排名长期位居第一。

20242025年度留学申请进入尾声。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总数稳定,但是留学理念正在发生转变,一些曾经小众的留学目的地和专业学科进入了更多中国留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印度、越南等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中国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滑。

全球化智库(CCG)日前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下称“《报告》”)显示上述趋势。《报告》称,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选择更加多元,赴传统留学国家的学生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甚至逐步下降趋势,中国留学发展将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新阶段。《报告》认为,留学仍是中国高等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要为留学回国人员建设回国发展服务平台,吸引其到公共管理部门任职。

留学目的地稳中有变

“稳定”二字在《报告》中出现了二十余次。这首先体现在,中国在全球留学生总量中排名长期位居第一。2021年,中国在海外高等教育机构求学的留学生达102.1万人,虽然较之于2019年的106.15万人略有下滑,仍占全球留学生总数15.99%,远超第二名印度7.96%的占比。

其次,中国作为多个国家第一大国际学生生源国的地位维持不变,主要留学去向也没有出现根本变化。2022-2023学年,中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国际学生第一大来源国。UNESCO数据则显示,65.96%的中国留学生仍选择就读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韩国等五个传统留学目的地。

具体而言,中国自2009年以来蝉联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生源国,但受新冠疫情和政治因素影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脚步有所放缓。从2021-2022学年到2022-2023学年,在美中国留学生维持在29万人左右,和2019-2020学年相比,减少了约8万人。类似地,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赴日留学生逐渐减少,但2022年在日本高校就读的中国学生仍稳定在10万人以上。

作为另一个传统的热门留学目的地,英国对中国留学生吸引力不减。《报告》认为,这可能与美国对华移民管制政策收紧,而英国的学生工作签证发放条件相对宽松有关。2020-2021学年到2022-2023学年,中国在英留学生人数分别为14.38万、15.16万和15.83万,呈现较平稳的上升趋势。然而,中国在英留学人数增速仍不及英国国际学生总数增速一半,更加严格的招生标准正在让留英难度大幅上升。

与传统留学目的地之“稳”相对的,是新兴留学目的地之“变”。

《报告》称,一些中国留学生正在将曾经相对小众的留学目的地纳入考虑,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爱尔兰、瑞典等欧洲国家和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成为中国学生“重要留学目的地”。较低的经济成本是这些留学目的地的共性特征。

以德国为例,和其他部分欧洲国家一样,德国大多数公立大学免收学费。而且自2020年起,中国学生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德国本科院校入学资格。《报告》提到,2011年至2019年,中国在德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最高达到41353人,稳居德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疫情期间数量略有回落,但2021-2022学年仍有40055名中国学生赴德。

《报告》特别提及了“一带一路”国家:2021年,在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150个国家中,中国是24个国家的十大国际学生生源地之一,共有17万名中国学生在这24国留学,比2020年增加1.08万人。“我国留学生不再以仰视的视角看待西方文化,也不仅仅以追求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学习更尖端的科技为留学动力,而是有更多元的动机,比如获取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全方位成长发展的机会等”,《报告》分析道。

放眼整体,新冠期间全球国际留学生数量保持着增长趋势,发展中国家学生留学需求旺盛。与中国留学生总数趋稳不同,近年来,印度、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出国留学人数迅速攀升。2021年,印度出国留学人数达50.8万人,较2019年增长10.3%2017-2018学年,印度超过中国,成为加拿大第一大国际学生生源国。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印度留学生数量也逐渐接近中国。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政府不久前刚刚宣布对外国留学生人数设定一个为期两年的上限,以此缓解大量留学生涌入带来的住房和医疗等压力。

此外,受疫情和国际局势等因素干扰,中国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下滑。2010年至2018年间,各大洲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中国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留学目的国。当时有分析认为,如果不考虑外交关系和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传统友谊等因素,中国留学市场的吸引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参见《报告:中国成第二大留学目的国 学生多来自发展中国家》)而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就读的国际学生人数排在全球第九位。

小众专业方兴未艾

变化同样出现在中国留学生的专业偏好上。《报告》称,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专业的统称)和工商管理专业在中国留学生中热度一升一降的趋势自2015-2016学年维持至今。

2022-2023学年,在美中国留学生中,多达62.5%的人就读STEM专业,而全部在美国际学生中,就读STEM专业的比例是5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美国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比例从2015-2016学年的24.3%下降到2022-2023学年的13.4%。《报告》还提到,在澳大利亚和德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也呈现出这样一热一冷的趋势。不过,据李老师观察,找他咨询的同学中,前往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的,大部分仍选择就读商科。

与此同时,一些小众专业似乎正在兴起,并且受到一些中国留学生青睐。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学习人文艺术和语言专业的比例高达40%左右。《报告》认为,小众专业与新业态、新职业有关,反映了学生对个性化发展的追求,但这些专业聚焦的领域较为狭窄,就业前景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记者注意到,也有些新设小众专业的教学内容非常宽泛。比如伦敦大学学院近年开设的“繁荣、人类与星球”的理科硕士专业(Prosperity, People and Planet MSc)就受到关注。该校官网介绍,该专业旨在“为下一代变革者提供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自然和人类创造出可持续的繁荣”。

今年1月从伦敦国王学院“全球事务”专业(Global Affairs MSc)毕业的何明(化名)告诉记者,选择这个小众专业是因为当时对法兰克福学派感兴趣。在他看来,该专业确实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认知框架,而不是介绍些零散的理论。谈及就业前景,他毕业之后并没有在硕士专业领域周边择业,而是借助于本科的中文专业背景,去泰国高校当了一名汉语言文学教师。

留学生环流趋势显著

像何明一样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仍是少数,毕业后回国发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报告》显示,自改革开放至2021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超过600万人。其中,2020年留学回国人数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数;2021年留学回国人员更是超过百万,留学回国与出国人数之差进一步拉大。另据教育部数据,1978-2019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报告》分析,新冠疫情和国际关系变化是留学生回国浪潮的推动因素。猎聘与中国世界青年峰会去年8月发布的《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则显示,62.5%的留学生回国是为了“与亲人相互照应”;出于“有归属感”“更有发展前景”而回国的人分别占41.94%41.61%

《报告》使用了“环流”一词,而非“回流”。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人才环流与“抢人大战”:从运动型思维到常态化机制》介绍,“人才环流”(Brain Circulation)是国际人才流动新模式。不同于“外流”和“回流”这些单向的流动趋势,人才环流是一种循环,能够对人才输出国和输入国同时作出贡献。例如在美国硅谷的科技人才可以与祖籍国家展开合作,促进后者科技发展。但从效果来说,输入国和输出国之间的收益很难做到完全对称。

《报告》呼吁,中国要重视吸引并留住更多的留学人才,建设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服务平台。既要为留学人员进入公共管理部门搭建渠道,包括在专业领域岗位探索实行公务员聘任制、鼓励留学人员到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和国企任职、适当增加政府地方挂职中留学人员比例等;也可以探索从留学人员中选拔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并依托侨联、学联、专业协会和智库等载体发挥留学人员的人文交流作用。

同时,要以开放心态看待人才环流现象。“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这是跨国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要积极制定发挥海外留学人员环流作用的政策,激励他们在环流过程中为国服务”,《报告》写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