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样本研究:一种教育方式更易导致青少年抑郁
这是相关研究领域首次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青少年队列的纵向数据来调查因素间的关联
抑郁症通常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伦敦大学学院的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八年级中学生(13-14岁)中,约有15%的人达到了抑郁症的临床阈值。
患抑郁症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唯有让青少年理解,自我价值并不取决于表现、能力或社会比较,才能使其以适应性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或失败,从而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终身健康与老龄化 MRC 研究室、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墨尔本大学儿科系的研究人员托马斯·斯蒂尔等近日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发表了研究文章《学业成就目标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澳大利亚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goal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Australia ),揭示了青少年对学习和成功的认知与其未来的心理健康结果存在相关性。
抑郁症通常发生于青少年时期,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八年级中学生(13-14岁)中,约有15%的人达到了抑郁症的临床阈值。如何预防、改善现有状况,降低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正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此前,有研究认为,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但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变。若证明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可通过外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变青少年的成就目标,以此减少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该研究意在为这一关联提供佐证。
本次研究以澳大利亚两个儿童纵向研究队列作为样本。纵向研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重复性测量的实验设计,通过跟踪对象变化和发展,获得动态的观测结果,该类研究通常跨越数年甚至数十年。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相关研究领域首次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青少年队列的纵向数据来调查因素间的关联。
何为“成就目标”?通俗来讲,它指的是学生如何定义自己的学业能力和成功,反映了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差异,与学生是否重视学习内容或超越同龄人有关。研究通过两个关键维度对“成就目标取向”进行了细分。
第一个维度是学生如何定义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共有“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两种趋向。“掌握目标”是指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定义为“理解能力或技能的提高”,更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成长。“成绩目标”则指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定义为“超越了同伴”,更强调与外界的比较。
第二个维度的评判标准则是“价值”,即一个人的成就目标是侧重于“取得成功”还是“避免失败”,该维度在第一维度的基础上细化了四个方向。
在自身发展上,“掌握-趋近目标”指的是学生更侧重以培养能力、完成任务、理解主题作为动机;“掌握-回避目标”则更侧重于“避免无能”,多表现为因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或无法理解学科材料而进行学习。在外界比较上,“成绩-趋近目标”指的是学生以“超越同龄人”作为学习的动机,而趋向于“成绩-回避目标”的学生其动机则是“避免与同龄人相比显得更无能、成绩更差”。
结果显示,在幼儿园及婴儿队列中,“掌握-趋近目标”得分每增加一分,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得分会相应降低;而“掌握-回避目标”得分每增加一分,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得分会相应升高。然而在“成绩-回避目标”方面,得分增加、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随之增加的结果仅出现在幼儿园队列中,婴儿队列中并未出现。此外,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成绩-趋近目标”之间存在关联。
对此可以理解为,以成绩为导向的青少年力求比同龄人做得更好,因而更有可能把失败理解为个人能力不足的证据。例如遇到过于具有挑战性的某项任务或某次考试失利,其自我价值就会感到受到威胁,压力和焦虑也会成倍增加,从而升高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同时,青少年的成绩目标很可能受教育课程、学校氛围和高风险测试程度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国家和学校,成就目标对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以学业成绩为重点的教学和评估将导致青少年对学校或考试失败及其风险持不正常态度的可能性增加。缺乏成长心态,也会使他们应对压力或失败的能力降低。
尽管这仅是初步的研究,但其结果仍为未来的实验及针对学校政策、教学实践和组织结构推行干预措施提供了支持。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学生,鼓励青少年将挑战和挫折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非以其他学生的成绩或标准作为比较点,以此创造促进“掌握目标”和不强调“成绩目标”的环境。唯有让青少年理解,自我价值并不取决于表现、能力或社会比较,才能使其以适应性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或失败,从而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本次研究同样存在局限性。尽管研究人员对多种混杂因素进行了调整,但仍无法排除残余如性格、遗传等混杂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其次,实验使用的是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无法使用其他测量结果的方法(如确诊)来证实研究结果。最后,样本缺乏多种族相关的数据,故而无法探究这种关联在不同人群中是否存在差异。
因此,诸如成就目标定向是否与青少年其他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有关,成就目标如何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途径和过程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