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今天的孩子,在未来的世界还能“知识改变命运”吗?


2024年06月05日11:20 www.jiaoyulilun.com

今天的孩子,在未来的世界还能“知识改变命运”吗?

在这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已经全面渗入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背景下,i世代在超长时间学习和电子网络设备夹击下,身心状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拿着耀眼文凭证书的他们,还能怡然自得做“全球职场人”吗?


资料图:福建泉州,儿童在手机店内体验平板电脑。

今年家里小伙子中考,一模的时候英语考得很一般,我就拿过试卷看他答错的地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如今的试卷比我们当年难多了,先不说要根据masterpiece”找对同义词“natural”,单其中一篇阅读理解题,就让我很是感慨:没有广泛的信息存储量和快速阅读能力,小伙子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完全做对,实在有些难。

这篇阅读理解说的是“短视频对大脑的危害”,陈述了短视频为何让人上瘾,以及对大脑的危害和摆脱之道。我善意的揣测,出题人也是煞费苦心,以这样的方式告诫孩子,现在必须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到中考备考中。

在曾经的新冠疫情期间,手机或者电脑是上课、上传作业和讨论问题的必备“神器”,也是小伙子和小伙伴交流以及玩耍的必备工具,但也成为他们逃避家长限制手机使用时间的“帮凶”。

头几年,当孩子们沉迷于智能手机中的游戏、动画片时,电子科技产品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尚局限于视力和颈椎问题。随着短视频带来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到来,“网络上瘾”成为了普遍问题,其负面影响扩大到了大脑,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以及大脑呈现萎缩状态,在未成年人中表现更为明显。

当然,毋庸置疑,手机傍身的孩子们如今也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和知识,甚至能和大自己年龄很多的成年人在一个社群聊天,但也开始很少翻阅词典,有的甚至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作业,或者对数码设备的热爱超过了与人的沟通……

我意识到,这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孩子们的影响也许并不仅仅只是“优劣势”,而已经成为他们成长的底色。他们被形塑着,也被裹挟着,他们的生存法则、人生困境,和我们的已经大为不同,而且,他们也和当年的我们不一样了。

这批从1995年出生后的孩子被称为i世代(igen),尤其2007年之后出生的孩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线游戏、在线聊天、即时信息等等,甚至比他们出生的时间还早。可以说,有些孩子还没有学会走,就已经学会了如何打开手机,也有的孩子不看平板就不吃饭。

可以说,这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已经全面渗入我们工作和生活,i世代对自己大脑的主动权会被网络电子设备抢走而被改变结构吗?他们会时刻处于与人工智能PK的“警铃大作”状态吗?他们在超长时间学习和电子网络设备夹击下,身心状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拿着耀眼文凭证书的他们,还能怡然自得地做“全球职场人”吗?

疫情结束后,世界仿佛突然变了个样,中美两国不少“全球职场人”面临被裁员的风险,科技、汽车等等行业概莫能外,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也有一些大学生嫌弃五六千的工资太低而成为家庭“御用保姆”,当然,“双一流”大学甚至211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依然很高。人工智能开始大展宏图,展现了其在就业市场对人类的冲击力,智能工厂、无人车间、AI绘画和作图..........不过,日本的就业市场则变成了对年轻人有利的卖方市场,新加坡也在“闹人荒”,各行各业都有职位空缺.........

与此同时,抑郁和焦虑人数增加,且不说近十年来抑郁症患者本就增速约18%,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根据我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在全球共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我国患者超过9500万,即每14个人中就有大约1个抑郁症患者。而且,罹患焦虑抑郁心理疾病正呈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不少专家认为,青少年抑郁问题的成因有其时代特征,如超长的学习时间、家长的忧虑、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缺少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除掉政治因素,也许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是中美两国都遇到的时代挑战。

同事桌上放着《立足未来:今天的孩子如何应对明天的世界》,很吸引人的书名。一口气读下来,很是感慨。作者抽丝剥茧,主要选择了科技革命这个因素,以科研数据和案例分析,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这轮科技革命正在全方位重置当今世界,并构成了“数字化原住民”的成长背景、压力和挑战,以及未来。

对于美国这样的领先科技第一试验场的国家来说,其国民正在直面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方方面面冲击,其遇到的问题不可不令正在拥抱的我们深思。

书的作者史蒂芬妮·玛丽亚·克劳斯有着教育、青年发展和社会工作的相关从业背景,也曾是一名教师、教练、学校领导,和非营利组织的执行人员,如今是未来就业组织的高级顾问,也是青年过渡基金组织的顾问。

在她看来,如今的i世代是混乱的数字原住民,智能设备是他们和外界连接和自我充电的重要方式,但很多孩子对于数码设备的喜爱超过了与人沟通,也经常被数字化信息分散注意力;他们比前几代人更了解国际事务和时事,知道世界的多样性,但也可能受到网络社群和算法推送的影响而变得激进;他们的数字足迹急剧增长,但这些数字互动和印象可能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充塞了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和气候变化无情带来的灾难,他们更重视安全和稳定,对自己的生命和生计感到严重关切;他们在扁平化快节奏的世界里长大,习惯于即时链接和无数个历史第一次,但大脑也在最具可塑性的幼儿和青春期这两个阶段不断被构建和重塑,以应对刺激和其他各种情况,从而造成持久的不知所措和疲惫;他们能够获得更为多样的信息,但大脑会过载,甚至出现“死机”的可能。而信息上瘾带来的过度兴奋和即时满足,正是导致焦虑和抑郁以及多动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大脑已经在超负荷工作了的他们,如果再遭遇经济困难,就会被推向认知带宽的边缘。

问题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勃兴,正在构成经济困难一样的灾难,将只能做机械化重复劳作的成年人推向生命的边缘。i世代遇到的这种灾难,只会比如今更多更严重。

作者说,塑造未来世界,有三种力量。第一是机器,第二是势能,第三是市场。机器是包括机器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内的科技,为了在未来立足,今天的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与机器一起工作,还需要学习如何制造和改进他们。势能即变化的速度,所有事情都在以难以追赶的速度变化着,孩子们必须持续以最大化的认知能力跟上节奏。市场是指世界的运作方式、工作方式、生产和消费方式都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现在已经开始从知识经济向学习经济过渡,孩子们必须能够不断学习和重塑他们的工作人格,并保持更新和升级。

不确定性将构成未来的关键词,极端气候带来的全球公共危机、网络恐怖主义、超级病毒、激进和广泛的恐怖组织崛起,以及非法购买和打印武器,都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临身边,孩子们不但要以非常人性化且很难实现自动化的方式来贡献劳动力,且还要能够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

他们必须要有一副柔韧如竹的身心才可,外刚内空,可立亦可如风,与尔从容。作者也说,除了头脑敏锐之外,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情感、坚韧、导航和应变能力,以及足够的社交支持。此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具备扎实的执行能力,以及在分心、不知所措和超负荷的情况下,仍能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能够在一系列的职业过渡和转型中,挖掘出最具活力和最真实的自己,提升他们最明显的人性特征。

貌似,今日极为看重的文凭只是未来的一部分,大量的力气要花在人之所以为人的那部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