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百年林徽因:“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纪念


2024年06月11日11:04 www.caixin.com

文|张琴

一百年前,她在宾大留下了很多照片,甜美的笑容,别致的服饰,显示了年轻大学生的活泼快乐。然而她在宾大的求学经历却没有那么风和日丽

1927年林徽因从宾大美术系毕业获艺术学位。同年224日《纽约时报》副刊Mid Week Pictorial刊载了她身披学士袍的照片。图:宾大档案馆

2024610日是中国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1904610日-195541日)的120周年诞辰。]

20245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授予百年前毕业的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

的确,林徽因生前并没有获得建筑学位证书,但她坚持自己作为建筑师的职业追求。倾其一生,她在克服由于性别给自己带来的不公平,具有非凡的勇气。在她去世后,她的丈夫梁思成亲自设计了墓碑,写下了她一生最适合也是最心仪的三个字——建筑师。可惜这块墓碑已在特殊年代被毁。

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在2001年曾经撰文纪念自己的恩师林徽因。他感慨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之初,“林先生对这个系的成长操心最多,但教师名单中没有她的名字”;他也曾经发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门厅里,要不要在梁先生塑像旁,补上林徽因先生的像?”

作为宾大补授林徽因建筑学位的参与者,我亲历了这一事件的缘起以及其中的全过程,我为林徽因和她的家人深感欣慰。在典礼的发言中,我说:“对于任何建筑师来说,在这一时刻、这一地点发表讲话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我并没有压力,因为我是一名追随者。这不仅是一个庆典,更是一个开始。”

是的,这位生于1904年,卒于1955年,只活了51年,原名为林徽音的中国女性,总是有说不尽的传奇。

曲折的求学之路

一百年前,林徽因在宾大留下了很多照片,甜美的笑容,别致的服饰,显示了年轻大学生的活泼快乐。然而她在宾大的求学经历,却没有那么风和日丽。

19231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赖尔德(Warren Powers Laird),收到中国妇女出国留学委员会秘书长麦米伦夫人(T.D.Macmillan)的来信,推荐中国女性林徽因,使用特别学生身份就读建筑系。赖尔德院长在回信中表示,他无能为力。因为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的规定是校董会决定的。他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建议林徽因申请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或康奈尔大学的建筑专业,它们都招收女生;二是进入宾大艺术学院美术系后,选修建筑系的课程。赖尔德还随信附上了《艺术学院公告》。

林徽因之所以决意进入宾大建筑系,是因为1920年她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一位女建筑师的影响,遂立志学习建筑学,而当时宾大建筑系声名显赫,在全美是最顶尖的;与受她影响选择建筑学的恋人梁思成同校学习,也是她选择宾大的重要原因。

接到赖尔德院长的拒绝信后,身为外交官的父亲林长民联系了中国驻美大使馆,使馆致信宾大,希望建筑系通融录取林徽因。

次年3月,麦米伦夫人再度致信宾大,表达林徽因进建筑系学习的强烈愿望。信中说,林徽因已经做好了准备,愿意作为惟一的女性与一大群男生在图房朝夕相处;甚至她可以不被授予建筑学位,但希望给予她特别的准许。因为以美术系学生的身份,无法注册建筑系最重要的课程。

快要开学了,她仍然在做最后的努力。同时,中国驻美领事馆受林长民之托,也再次致信赖尔德院长。

赖尔德院长并没有被林徽因的坚持以及她动用的人脉资源所打动。4月,他在给麦米伦夫人的回信中,重申了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的规定,并将此信作为第二次给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回信的附函。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亲自过问了林徽因入学建筑系的可能性,同样没能得到赖尔德院长的支持。赖尔德院长建议她入读美术系,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

19247月到8月,林徽因参加了康奈尔大学的夏校,选修绘画(Drawing S2S3)和代数(Algebra),为入读宾大美术系并且同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做准备。康大夏校的课程,之后换取了宾大4个学分的绘画和3个学分的综合课。

9月,林徽因抵达宾大所在的城市费城。从保存在宾大设计学院档案馆的成绩单来看,她的课业负担相当重。宾大建筑系当时由明星教授保罗·克瑞(Paul Philippe Cret)领衔,将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教育(Beaux-Art)与美国的文理教育相结合,成为独树一帜的典范。在相当长时间内,宾大建筑系学生的获奖数量超过其他所有学校的总和。相应地,建筑系的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比美术系高出很多,学生通宵熬夜是常态。

林徽因显示了她惊人的毅力和出众的才华,尤其是1925年春季学期,她选了10门课共22个学分,取得了3个优5个良的好成绩。

与许多留学生一样,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林徽因也饱受思乡之苦。1925年冬,父亲在东北中弹身亡。林徽因自小与父亲感情深厚,丧父之痛不但让她精神上遭受创伤,而且也面临经济压力。

1227日,梁启超致信梁思成:“徽音遭此惨痛,惟一的伴侣、惟一的安慰,就只靠你。”“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宾大,两人志同道合,成绩优良。

林徽因从小被父亲视为长子对待,12岁时,父亲便在信中写道:“儿当学理,勿尽作孩子气。千万。”父亲遇难后,林徽因致电梁启超,表示她要放弃学业,即刻回国承担家庭责任。梁启超显然对自己未来的儿媳相当了解并赏识,让儿子说服林徽因:“他要鼓起勇气,发挥他的天才,完成他的学问,将来与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的好孩子。”

最终,林徽因决定留下来继续学业。她更加刻苦,除了美术系必修的学分,她完成的建筑系学分与梁思成不相上下,成绩也难分伯仲。在继续繁忙学业的同时,她还担任了兼职建筑设计助理和兼职设计指导。这两项兼职既为她带来一定经济收入,又为她积累了教学经验。

在这年夏天,她还利用暑期选修了心理学课程1(概论)和2(身心)。可能她一边学习一边在自我疗愈丧父之痛。在其后生命里大部分时间,她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包括原有生活状态和秩序的突然剧变,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专业和工作。

将近三年之后,林徽因从宾大美术系毕业,并获得艺术学位。她身披学士袍、面带微笑的照片,登上了1927224日《纽约时报》副刊Mid Week Pictorial:“艺术学士林徽因来自中国北京,在宾大获得学术荣誉。”赖尔德院长为林徽因写的推荐信上说,她每年的学习科目多于一般的学生,由于成绩突出被选为兼职指导教师,“我由衷地赞扬她”。

迟来的学位证书

此后近百年间,对于宾大而言,林徽因几乎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她和同时代进入宾大留学的中国同学的档案,长久落寞地存放在设计学院档案馆内,除了偶尔有中国来访者查阅,几乎无人问津。

20221月,全球尚未完全走出新冠疫情。寒冷的雪花飞舞的冬季,名为“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Building in ChinaA Century of Dialogues on Modern Architecture)的展览,在宾大设计学院(原艺术学院)开幕。展览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板块,呈现了从宾大毕业的第一代建筑师归国之后的建筑作品;第二部分当代板块,是具有代表性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和非常建筑事务所的作品,这两个事务所的合伙人王澍、陆文宇和张永和、鲁力佳,都是宾大建筑系毕业生的再传弟子。

在一组长达15英尺的中国留学生的黑白照片中,林徽因是惟一女性,也是惟一没有拿到建筑学位的学生。这引起了宾大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的注意。

弗里茨院长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他的父亲未成年时加入部队,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曾远赴太平洋战区抗击日本军队,经历重重困难和危险后,平安回到家乡俄亥俄。

他决定要为这位中国女性正名。

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弗里茨院长对于林徽因在宾大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历史回溯和资料研判,领导着一个团队完成了所有的论证和审批流程。“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

原计划在2023年毕业典礼时完成此项工作,但流程和手续比预想的复杂。他需要尽可能找到所有的资料,证明林徽因有资格获得学位。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档案资料显示,林徽因不但合格,而且非常卓越。她当年的努力和成绩令所有人震惊并且感动。


2024518日,林徽因外孙女于葵接过迟来的学位证书。图:宾大设计学院


参加2024年5月19日研讨会的专家,从左至右:林中杰、王丽方、张琴、王兰、于葵、弗里茨·斯坦纳、夏南悉、威廉·维特克、胡如珊。图:宾大设计学院

为林徽因补授学位的提议,在202321日获得建筑系全体教师通过,215日获得执行委员会同意。在设计学院层面,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等各系的教师们,在222日讨论中也获得全体通过。

2023320日,弗里茨致信宾大教务长贝茨,请求学校同意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信不长,但有9项附件,从这些材料可以推测出宾大设计学院是如何快速高效地推进此事。附件中有与林徽因同期的三位学霸的成绩比较,他们是美国泰斗级的建筑师路易·卡恩(Louis Kahn1924年获得宾大建筑学学士学位)、中国的童寯(3年修满6年学分,1928年获得宾大建筑学硕士学位),以及梁思成;还有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成绩单和对成绩单的分析。此外,下载了维基百科中林徽因页面截图,等等。

这些资料证明,尽管入学建筑系存在障碍,但林徽因完成了建筑设计的全部课程,尤其是工作室(Studio)建筑学1234,以及所有必修的历史、理论、绘画包括徒手和水彩绘画课程。惟一的例外是手绘图5,即写生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由男性裸体模特在场的情况下完成。

其中还有一项附件是哈丽娜(Halina Leszczynska)的成绩单,她是宾大首获建筑学士的两名女性之一。距离林徽因入学整整10年后,1934年秋季,宾大建筑系才开始招收女生,进行完整的建筑学课程学习。另一位女生贝蒂·雷·伯恩海默回忆说,她和哈丽娜被要求在教室一楼一个单独的房间里,而不是和男同学们在二楼的图房工作,因为他们的存在被认为会分散男同学的注意力,对男同学来说是一种干扰。

在学校批准前,学院还需要得到林家人的正式同意。林徽因和梁思成有两个孩子,儿子梁从诫已去世,女儿梁再冰年事已高。

2023421日,宾大副教授林中杰代表学院与梁家后人,以及童明和我开了视频会议,通报了学院所做的各项工作。梁从诫的儿子梁鉴,梁再冰的儿子于晓东、女儿于葵,代表梁林两家家属表示赞赏学院的提议。

2023622日,弗里茨院长宣布,补授林徽因学位的动议经校长正式批准,定于2024518日在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颁发。这一年恰逢林徽因诞辰120周年、入学宾大100周年。

822日,于葵和丈夫倪震与我相约访问宾大。当弗里茨从信封里拿出早就制作好的学位证书、校长签名的批准信、系主任的签名信,在座的人无不感到惊喜。

弗里茨院长说到做到,终于纠正了一百年前的错误。于葵以探寻的表情看向我: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她在中国的母亲梁再冰得知消息后也很激动:“我的母亲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她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学家。”

她无需站在梁思成身后

在典礼上致辞时,弗里茨院长满怀深情地回顾:“一百年前,1924年,一位年轻女性从上海,经伦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所在地)来到费城。她的名字叫林徽因。她那年20岁,和她的伴侣梁思成一样,对建筑学满腔热忱。作为一名天才的作家和艺术家,她暂且搁置了文学研究,来这里师从保罗·克瑞??林徽因不但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的建筑界有持久的影响。”

弗里茨回顾往事,讲述了林徽因在毕业10年之后,曾经致信学校,要求为她注册建筑师提供证明。她写道:回国后与丈夫,也是宾大毕业生梁思成一起从事建筑设计和教授建筑设计;进入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的营造学社工作。他们一起在中国内地进行调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了很多早期的重要建筑,其研究成果发布在学社刊物中,并且也已定期发给母校,另外也有一些专著和书籍。当时的院长科尔(George Simpson Koyl)致信中国大使馆,高度评价了她,认为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她都是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她在学校的成绩非常出色,非常高兴地推荐她。“今天我也给予她同样的评价。”

“总有人说,每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我们中的一部分人都曾在成长过程中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这以一种不完美的方式认可了女性,在支持丈夫工作和抚育孩子中的无偿劳动。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伟大的建筑师。但今天林徽因不用站在梁思成后面。”

话及此处,弗里茨院长突显哽咽,停下来。片刻之后,他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说:“我很荣幸把林徽因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颁发给她的外孙女于葵。”这时,于葵已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站在台上。院长拿出装着学位证书的镜框,递交给于葵。两人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合影。

“林徽因一直是我们家庭的楷模。作为她的后代,我们钦佩并欣赏她在追求艺术梦想时的无畏精神。百年之后看到她能够获得母校这般认可和荣誉,我们家人深受鼓舞,也倍感自豪,愿我们的前辈林徽因地下有知。”于葵代表林徽因家人作了如此发言。

百年前,宾大建筑系不准许女性注册入读,而如今,此前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胡如珊,是宾大建筑系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女性系主任。她在致辞中朗诵了林徽因1932年的诗作《别丢掉》的英译段落: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胡如珊在第二天的研讨会演讲时坦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听说过林徽因,直到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才偶尔看到费慰梅写的关于梁林夫妇的传记。演讲中,她又朗诵了林徽因的另一首诗《除夕看花》。随后她说到弗里茨院长在这两年中的工作,突然泪崩,院长夫人也开始抹眼泪,院长的眼圈也红了。可见,两年来,弗里茨院长以及不遗余力推动此事的宾大所有人,他们的工作不无艰辛。

宾大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宾大博物馆中国艺术策展人夏南悉(Nancy Steinhardt),曾为中国听众举办过“超越中国都城的中国都城”系列演讲。她在发言中说,在哈佛读博士期间,受费正清影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费氏夫妇与梁林夫妇的友情,与林徽因有了深厚的渊源。

威廉·维特克(William Whitaker)是宾大建筑档案馆馆长,他对于林徽因可谓如数家珍。他走入观众席,现场展示了林徽因的成绩单等历史资料。他说,自己最开心的就是把历史与现今联系起来。确实,台下大多都是年轻的面孔,虽然时代不同,这纵贯百年的话题并不陈旧。

张琴(作者)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