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上万元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买不到“确定性”|故事


2024年06月27日13:45 www.caixin.com

上万元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买不到“确定性”|故事

回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历史,运气和“赌”的成分在减少,但人们的焦虑并未随之减轻,很多家长和考生反而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海洋里,觉得无处使劲,希望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高考志愿咨询机构充当了这个“专业”角色,但这笔钱花得是否值得,难有定论

随着各省份高考分数陆续出炉,考生和家长马不停蹄地踏上“第二战场”——志愿填报。

2024年,教育部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向考生开放。据介绍,该系统依据往年录取情况,根据考生高考成绩(位次),按照“稳冲保”的填报原则,结合心理测评结果,个性化生成志愿参考建议,展示录取情况、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全方位数据。

另一边,市场化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仍然火爆。根据网红老师张雪峰旗下“峰学蔚来”App,截至2024626日上午,标价11999元的高考志愿填报(下文简称“高报”)服务“梦想卡”几乎售罄,仅剩安徽、山东、山西省仍有名额;标价17999元的“圆梦卡”则为待上架状态。

对于这一价格,考生家长们态度不一。有人指出,该产品为张雪峰团队一对一老师服务,非张雪峰本人亲自服务,价格偏贵。也有家长称:“人家毕竟是专业的,(孩子)从小到大补课也花了不少钱,就剩这临门一脚,钱值得花。”

考研辅导老师出身的张雪峰在2023年高考季爆火,其涉及高报的出圈言论包括“在本科专业目录里闭眼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孩子报新闻就打晕拖走”“普通家庭、女孩、成绩一般,不要报金融”等。在教育焦虑氛围下,张雪峰以铁口直断、接地气的院校和专业分析,收获众多拥趸。而他背后,是存在已久、如今每年规模近十亿元的付费高报市场。据艾媒咨询2024年报告,近九成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9.5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

回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历史,从考前填报、估分填报到知分填报,再从顺序志愿到平行志愿,大学录取过程中运气和“赌”的成分在减少,但人们的焦虑并未随之减轻,很多家长和考生反而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海洋里,觉得无处使劲,希望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高报咨询机构充当了这个“专业”角色,但这笔钱花得是否值得,难有定论。

值吗?

谈及父母花9000元找人帮忙报志愿的经历,妮可直言:“真坑。”

那是在2020年,当年的高考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延期一个月举行。7月底,高考出分后,妮可和父母来到一家酒店,走廊两旁都是手攥着广告传单的兼职学生。高报师坐在房间里,让妮可做了几百道性格测试题,只扫了一眼,就根据高考分数,花20分钟帮她填好了志愿。

妮可觉得报得太快了,还不如自己好好翻资料。妮可用“再考虑考虑”婉拒了老师提出的方案。她试探性地提出自己想学医,但高报老师劝退她,说她性格犹豫,不适合这一行。妮可至今也不明白“犹豫”二字何来,她猜测,“可能指的是我定不下来志愿。”

埋头读书十几载,妮可在做题、应试上游刃有余,但没有探索过兴趣所在。“自己从小就知道读书,高中也是苦读出来的,考了个相对还不错的分数,但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没有什么兴趣。”

“如果当时我知道要学什么,还用得着花钱报志愿吗?”妮可的困境并非孤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3年发起的一项超万人参加的调查显示,近七成(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高考志愿时是盲目的。至于原因,“高中阶段只注重学习,社会信息闭塞”排名第一。

“孩子在高中读了三年,跟坐了三年牢没什么区别,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懂,家长需要给孩子做职业规划和学习志愿填报。”儿子高二那年,江苏苏州的陈女士就开始研究高考志愿填报,花150买了AI智能填报软件,后来又花了9800元找了高报机构。她发现,机构也是用这些数据报志愿,但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好多人第一所就录上了,有点浪费分。”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陈女士和高报咨询机构签订了一份“保过协议”——如果考生采取了机构的推荐却被滑档退档,就可以申请赔偿。但是,家长和考生希望分数利用最大化,高报机构的目标是确保考生被录取。“录到了,他们任务就结束了。(如果没录到)把万把块钱退给你又能怎样?和滑档比起来,于事无补。”

陈女士对着书,一个一个地过专业组,如果有不想读的专业,整个专业组直接删掉,还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去年完全够不着”、但当年扩招55人的专业组。学着学着,她觉得自己比机构还专业了,毕竟机构有那么多学生,没时间一个个研究。最后,她给儿子在40个志愿里填了15个冲、15个稳,还有10个保底,捡漏第12个志愿,上岸省内一所“中上211”,“一分都没浪费”。

十几年来,陈女士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不少,报过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只要付费能买到更快捷的服务的话,我都会去报的。”陈女士觉得,9800元的收费确实不便宜,但还算值得,毕竟有疑问就有人解答,不至于在报志愿时“抓瞎”。

也是抱着“有信息总比没有强”的心态,2021年陕西文科高考生小潘在出分前就联系了高报机构。根据MBTI测试结果和他的学科兴趣,机构很快就把专业范围缩小到历史学、政治学和新闻学等。结合他的高考估分,机构强烈推荐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

华中科技大学以工科见长。小潘曾经在一次高招会上见过华科招生老师,对方明确告诉小潘,这个学校的文科“不是特别好”,建议优先考虑其他学校。但高报机构提出:新闻是华科的强势专业,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评级为A,与复旦大学并列;而且转专业政策宽松,即使没有录到新闻系,也可以再想办法转进去。

结果,小潘最终被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录取,在大二时顺利转专业进了新闻系。

如果当初没有选择高报机构,小潘觉得自己可能会去一些“末流985”。“我觉得还是比较幸运的,至少华科的平台足够高。”

高报机构不仅收集了高校和专业信息,甚至能为读研、考公、出国铺路。其数据库里,有学科发展水平信息、各专业就业情况指标、选调情况、校内转专业要求和保研难度等。此外,还有不少申请海外高校及其分校的“门路”,比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这些信息你要是认真去挖,肯定都能挖出来,机构就是帮你省去了自己挖信息的工作。”小潘表示。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信息过多或过少,都构成志愿填报中的困难。咨询机构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提供恰当数量的信息。

对于考生家庭来说,在高考后的短时间内充分收集和正确处理志愿填报相关信息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新高考”之后。“新高考的改革推行,提升了高中阶段的选课的复杂度,考试填报志愿不仅仅是单纯按照分数了,还要考虑选的课程。”国金证券教育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对财新记者表示,对于高考咨询行业来说,选课和填报志愿变得更多元化,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增量。

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我们查询高考志愿相关企业发现,此类机构数量在2021年猛增,且地域间数量差异显著。


新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1+2”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是全国统考科目,考生自主选择物理或历史作为首选科目,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科目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志愿填报、录取规则等方面也有所调整。

“新旧高考对比,(填报志愿的)底层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老高考本质是报学校,新高考更强调专业选择。”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向财新解释称,新高考的志愿填报主要有两种模式,“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

“专业(类)+院校”的特点是可报专业数量非常多——如将“专业+院校”看作一个志愿,那么辽宁省本科批次可填112个志愿,山东可填96个志愿,浙江可填80个志愿;而另一种“院校专业组”模式下,只要学生选考科目符合要求,就可以按照“院校专业组+专业”的方式填写志愿,“这个更接近于老高考。只不过老高考让你报一个学校的五六个专业,现在可以报一个学校的几十个专业。”陈志文指出,新高考放大了考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志愿数量增多的同时,风险也降低了。

谁在指导高报?

家长们相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但近年规模日益壮大的高报行业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多位受访者表示,自己收到了匪夷所思的报考建议。

一位湖北女生高考成绩超过本科线30分,找到一名据说有十余年高报经验的老师,只收1000元,但志愿填得“乱七八糟”:除了建议她“冲一冲”的两所一本大学,剩下的全都是省内民办三本院校。她对跨度极大的填报感到困惑,“我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公办(二本)没冲,直接给我冲一本去了。”后来她还是自己四处查找信息,最终被武汉的一所公办大学录取。

一名在2023年高考的河南美术生文化成绩偏低,花9800元请的高报师笃定地说她“100%上不了公办大学”,劝她放弃艺考,走普通类高考,学幼师或护理。但她不甘心,“我喜欢美术这么多年,学了这么久,就这样放弃美术带给我的便利了吗?”她还是自己翻起了厚厚的填报志愿书,在提前批全部报考公办大学,如愿被第三志愿录取。过了很久,她才知道,这位高报师并不是专门指导艺术生的。

事实上,高报师和志愿规划师目前都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之列,一些自称“持证上岗”的高报师,证件也并不受国家认可。

记者询问一家总部位于郑州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报名成为高报师需要哪些资质,负责人直言“没有门槛”。只需缴纳约1.3万元的报名费,经过两天的线下学习、一定课时的线上培训,机构便会提供一个内部研发的高报系统登陆账号。有了它,高报师即可上岗,自行招收学生。“一般一个学生志愿填报收费四千,填3个就回本了。”

过了高考旺季,该机构还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报名费3万元,据称学会后收的是“咨询费”和“陪伴费”。“类似于心理咨询师,可以全年赚钱,招两个孩子就能回本。”

从幼教转行的女生吉吉,误打误撞看到招聘软件上名为“高考规划老师”的职位。薪资跨度很大,8000元—2万元。吉吉注意到,这家位于上海的机构收费不菲,一个学生收费近一万元。

吉吉担心自己没经验,耽误考生前途。但HR(人力资源)热络地约她线下详谈,让她放宽心:“培训一下,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上手。主要就是分析行业,再让家长心里舒服就行。”

买不到的“确定性”

有研究认为,家庭为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付费,是在不确定性下寻求“确定性”。他们用经济资本置换规划师的社会资本,因为一些升学机构在高校招生政策、各省录取数据及院校学科专业方面,确实积累了一定信息优势和关系优势。

但陈志文认为,高考志愿填报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差,而是“认知差”,不一定非要花钱才能报好志愿。“更何况,学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就必须学什么吗?”

“这些年,各省考试院都致力于录取信息公开、透明化,但由于涉及责任问题,一般不会给学生出推荐方案,只有商业机构会做这件事。”陈志文表示,如今教育部推出个性化志愿填报方案服务,体现了政府用公共服务解决大众需求的决心和魄力,也是在补足短板。“推荐是基于历史数据的,但实际必然是有波动性的。如果推荐有瑕疵,要怎么承担责任?承担多少责任?”所以,其推荐结果只能用于参考。

“几年前,有人第一志愿报了土木,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计算机。今天回头看,他是多么幸运?”陈志文说。“这种变化往往甚至就是一年之间发生的。本科四年,研究生两三年,加上博士就十年过去了,我们又如何敢确定地告诉别人,这个专业未来就业一定好?那些信誓旦旦、神神秘秘地告诉你这个专业未来一定好,好像掌握了就业密码的机构,基本就可以放弃了。”

智联招聘2022年发布的问卷调研数据显示,只有3.4%的职场人认为自己当年的填报“很成功”,过半(54.6%)职场人认为填报“失败”或“不太成功”。

但志愿填报这件事,很难用“成功”或“失败”早早盖棺定论。

今年是妮可“不听劝”学医的第四年,高压的学习强度下,她的睡眠时间和发量都在减少。“我们家当时愿意花那份钱就是不想让我后悔,但我现在学了医,还是挺后悔的。”她说。

小潘转去新闻专业一年后,新闻学就和金融学专业一起被张雪峰“点名”不推荐,2023年的平均录取百分位均出现大幅下滑。

陈女士从事外贸行业,原希望儿子也报商科或管理学,一方面是因为“不那么辛苦,但也能学到知识”;另一方面,她坦言:“上大学其实要带一点功利性的,有一句话叫‘富在数术,不在劳身’,选一个工科专业,去打工确实挺好的,但是打工挣不到大钱呀。”

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做规划变得越来越难了,至于更远一些的未来,陈女士也不想去强求。“我们有计划让孩子留学的,但万一到时候我经济支撑不上,也只能放弃。”她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