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高校人工智能学院争相落地,中国AI人才是否大爆发?


2025年03月06日10:34 www.caixin.com

高校人工智能学院争相落地,中国AI人才是否大爆发?|教育观察

师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卡点

2025225日,南宁,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开年以来,由DeekSeek引发的AI热浪正席卷各行各业,高层次AI人才需求井喷。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中国高校,也迎来新一轮的变革期。

3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两会前夕,清华大学打响2025年本科扩容“第一枪”: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清华还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以最AI的方式培养具有深厚AI素养、掌握AI技术、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月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相继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政府合作创办的人工智能学院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揭牌。近日,深圳提出,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大力培养本地人工智能人才。

大学争相建人工智能学院

为满足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2018年教育部将人工智能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据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有537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高素质人才仍相当紧缺。

根据麦肯锡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2030年中国的AI人才缺口可能多达400万人——预计届时中国对熟练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但人才供应量仅能达到200万。

面对人工智能人才炙手可热的现状,2024年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据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统计,2024年,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14所高校新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20244月,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英文缩写College AI),由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领导。“目的是要有体量地培养AI前沿创新的研究顶尖人才。”姚期智曾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

清华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之前,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由姚期智担任首席教授的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旷视科技CEO印奇、太极图形CEO胡渊鸣、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TO楼天城等均来自清华“姚班”。

2025年,在DeepSeek引发的AI热潮下,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学院的热情愈发旺盛。

2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西大学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计划于20259月招收首批学生。同月,继2019年成立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之后,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政府合作,成立了该校第二家人工智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和苏州人工智能实验室。

师资能否跟上?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本就紧缺,人工智能学院和专业纷纷落地,高校资源和人才培养质量能否跟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直言:“培养AI人才,没这么简单。”他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但找不到院长。”

不仅是院长,授课教师也同样稀缺。部分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师资与计算机院系存在“重合”。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大四学生廖同学曾对记者表示,许多如今在人工智能学院任教的老师都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因此,他们的课程体系也带上了强烈的“通信”色彩。

此外,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培养方案还未经过时间的打磨,许多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存在课程冗余重复、体系不科学等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生在指导情况、实践内容、时间安排、场地设备等实习实践方面的满意度都低于全国本科专业的平均线。

对于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梅宏教授去年9月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上表达过自己的思考。他在文章中表示,人才的培养未必一定要和学科设立挂钩,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对IT领域而言,其本质都是基于计算。合理的、符合规律的IT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长远的系统规划,避免跟着热点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优质本科扩容怎么扩?

根据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地方两会的部署,优质本科扩容也将是今年高等教育的重头戏之一。

除了人工智能顶级人才外,市场对跨领域、跨专业的AI+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优质高校在本科扩容过程中,高校或借此加大AI+人才的培养。

例如,清华大学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特色书院制是清华大学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据官网显示,自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已经成立了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求真、为先、秀钟、笃实和至善等书院。

去年6月,清华大学成立以社会科学学院为主的至善书院,但该书院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亦强调融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开拓新兴交叉方向,培养数智社会的引领者。

在近日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亦提到高校招生指标的扩增。《行动计划》提出,支持高校增设人工智能领域特色专业,推动本硕博招生指标扩增,打造人工智能品牌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另外,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以及基础学科也将是高校扩招的方向。

清华大学宣布2025年扩招之后,云南大学也表示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今年拟增加300个本科招生名额,主要投向理工农医类专业及双学士学位项目相关专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呈上升趋势,优质大学本科扩容,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考生压力和焦虑。但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高校在扩招时要考虑好学校定位和办学保障,否则可能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稀释的问题。淡化学校等级和标签,推进特色化办学,或是更为关键的一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