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于近期宣布启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从“专业”变为“项目”,强调知识结构多元化和创新,未来本科招生增量将全部投放交叉学科领域。
在复旦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最新发布的一篇采访文章中,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介绍,此轮改革为复旦新世纪以来的3.0版改革方案:1.0版是2005年全面实施的通识教育改革,2.0版是2016年推出的“2+X”本科培养体系,突破了原有学科的框架。
本轮改革则推行“2+X+Y”模式,“2”是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X”是多元发展路径,“Y”是融合创新能力。具体包括几种模式:基础学科学术导向的本博类培养项目;专业导向的本-专硕-专博类培养项目;交叉融合的本硕博类项目,如本科双学位项目、学科博士+AI硕士项目等;以及前三类项目之间转换的“立交桥”模式。
课程改革将打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校一套课程体系,同一门课标注1-8级难度,杜绝本科与硕博课程的重复现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将从“专业”变为“项目”。每个项目,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学科支撑,可以拿到一个或多个学位。
金力表示,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高考录取到哪个专业不再重要,入学后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人才培养项目。他认为,在AI时代,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学生,很快会被淘汰。
复旦的“新工科”改革受到关注。根据金力3月5日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复旦跳出现有的学科框架重组工科院系,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集成电路、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电子信息与未来空间等领域的攻关和人才急需。
金力在上述公号文章中介绍,“新工科”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技术:传统理科负责“从0到1”;传统工科解决工程问题,负责“从10到100”;而“新工科”要构建的,是“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复旦“新工科”6个创新学院的建设方向不按学科目录来确定,而是聚焦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连接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要解决‘一片’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
此前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金力表示复旦的文科招生的比例将从原来的30%-40%降到20%。此番言论引发公众对复旦“重理轻文”、“抛弃文科”的担忧。
金力在上述公号文章中解释,文科是复旦不可动摇的“老根”。“新文科”是直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如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
金力介绍,2025年复旦本科生招生计划文科的招生有所减少,一是因为高考文科生源在萎缩,二是一些曾经热门的专业遇冷,社会的需求在萎缩,但文史哲等“老根”学科变化不大。
2025级本科中,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容量约占30%,其中传统文科的招生数适度调整,同时大大增加“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新文科”占了学校交叉门类的“半壁江山”。
总体上,根据金力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发言,调整后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下一步本科招生增量将全部投放交叉领域。
与本轮改革配套,学校还将启动人事制度改革,以引导教师更重视教学工作。金力表示,科技、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但仍有课程多年不变。“以学生为中心”,就不能为了照顾教师工作量“因人设课”,而要“因课聘人”。
从2025年开始,教师的绩效分配中,教学和科研的权重比例将从1:1调整为2:1。同时,将教育教学改革与“准聘-长聘制”的评价考核改革紧密耦合,引导老师们花更多时间做好教学。“打磨一两门‘金课’而不是上更多‘水课’,把更多心思放到学生身上。
此外,复旦还将继续推进“AI+”教育改革。2024-2025学年,复旦大学已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推出110多门AI-BEST序列课程(通识基础、专业核心、学科进阶、垂域应用四序列AI-BEST课程体系)。2025年复旦将向2025级开放46个“X+AI”类本科双学位项目、在10个一级学科试点“学科博士+AI硕士”双学位项目,实现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学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