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通子女激增抢学位 港府拟收紧“本地生”定义保公平
在过去26个月内,19.6万人才携13.2万名未成年子女来港,相当于全港儿童人数的13.6%

资料图:香港,中学生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自2022年底,港府推出全新的人才入境计划“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下称“高才通”)以来,大量人才携家带口涌入香港。人才子女入读香港本地学校后也给教育生态带来冲击,引发不少本地家长对于“考试移民”的不满。3月19日,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回应立法会议员提问时表示,将会在新学年联招开始前,即2025年12月前公布调整“本地生”定义的新安排。
本地家长对“考试移民”的担忧在于部分“人才”并无意愿来港定居,但是他们利用高才通签证首次批准的两年逗留期,让高二、高三年级的子女以受养人的身份成为香港本地学生,他们之后在内地的中学文凭试(DSE)考试的培训班学习相关知识并参加考试。这意味着,这些并未在港学习和生活的学生凭借受养人身份以“本地学生”的身份申请香港的高校,直接与香港学子争夺进入大学的名额,并在就读公立高校时享受本地生每年4.2万港元的优惠学费,影响了学位竞争的公平性及公共资源运用的精确性。
一直以来,港府都给予获得入境逗留签证的人才子女“本地生”身份,在中小学就读及大学录取等方面,与香港永久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但由于此前获批签证的人才数量有限,并未引起本地居民的不满。但是,高才通签证推出以来,从2022年底至2025年2月底,26个月期间共收到超过45万宗申请,当中逾29万宗获批,三分之一为高才通签证。这些获批的人才中,共有19.6万人携13.2万名18岁以下的受养人抵港。
据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全港18岁以下的人口为96.77万人,过去两年新来港的18岁以下受养人相当于全港儿童人数的13.6%,香港入境事务处并没有受养子女按年龄分类的具体统计数据。不过,大学联招处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通过联招途径获得教资会资助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录取的受养人数目分别为62、68以及185人,换言之,2024/25学年获录取的受养人数量较2022/23学年上升2倍。不过,教资会每年资助的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学额有1.5万个,185个受养人所占的比例仅有1.23%。
立法会议员张欣宇此前向记者表示,高才通计划2023年初才开始落地,但2024年的DSE考试需要在2023年7月报名,当时“考试移民”的规模不大,但是在中介的大规模宣传之下,可预见未来的考生规模将与之前明显不同。2025年的DSE考生人数已经激增一成至5.5万人,其中学校考生较2024年增加逾2000人,自修生人数更增长近2800人,突破一万人。张欣宇担心,港府若不及时处理,“考试移民”的问题将会迅速恶化。
蔡若莲表示,港府没有计划改变相关原则和安排,但是对于有居留条件限制的受养人签证持有人,港府会考虑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检视学士学位课程本地生学费资助的条件及要求,例如:这类签证的持有人必须在入学前在香港通常居住一段时间,才可以享有本地生学费资助等。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尚海龙向记者表示:“对于那些没有来港做贡献、只想占用本地生名额的人才,我也支持对本地生的定义进行优化和检讨。”但是,尚海龙强调,根据香港《基本法》第36条,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他建议港府通过增加大学入学名额,调节大学收费等方式温和、妥善地处理好这个问题,来平衡人才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在新加坡,只有新加坡公民和新加坡永久居民在大学录取时享有优先录取权,工作签证持有人的子女被视作国际学生,需与全球申请者竞争录取名额,且学费也同样与国际学生一致。英国大学在录取时通常会优先考虑本地生,而本地生的定义中也不包括工作签证持有人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