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AI时代学校教什么,怎么教?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存的关键
2025年7月28日,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届ETS大会教育论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发表演讲。
当生成式AI让知识获取变得容易,如何定义教育的本质价值?AI时代下,如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面向未来核心素养?
近日,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ETS大会教育论坛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的校长与老师热烈讨论这一议题。其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受到高度关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不是简单“多一门技术课”,而是重塑教育目标:“让每个人既能善用AI,又能保持人之为人不可替代的价值。”
尹后庆介绍,AI时代需要培养六大核心素养:AI素养、批判力思维、创造与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人机协作与沟通的能力、终身学习与元认知的能力、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能力。
其中,AI素养指理解AI原理,能正确评估、选择、使用AI工具;批判力思维要求,能质疑、验证、纠偏机器的答案,提出真问题。
他认为,当前国家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教学方式和评价维度上需迈出关键步伐: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人机协同”,从结果评价到多元过程评价。
他表示,必须努力补齐AI伦理、批判和验证、跨学科创造、教师赋能四个短板,才能真正培养“不被机器替代、能与机器共舞”的未来公民。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毓介绍,批判性思维是理解、运用、防范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关键,能避免盲目依赖AI,出现“人工智残”的一代。人工智能的回答可能存在虚构、偏见等问题,因此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判断其知识和行动决策的合理性,实现批判性思维和人工智能使用的结合。
在AI时代下,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首席执行官史彦恺(Stavros N. Yiannouka)通过分析近些年WISE教育奖获奖案例:印度德里的“幸福课程”、墨西哥ATENTE MENTE机构、美国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等,揭示了学习的本质是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
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顾远介绍,AI 教育时代的“变”有三:学习的技术、学习的场域、教与学的边界。他认为,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学会学习、自驱性学习。对AI的有效应用在于,保持对人的“看见”。
"有没有ChatGPT,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做出好的教育的前提都是对人的看见,以及伴随着的提问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共情的能力、和创造力。”顾远表示。
上海金瑞学校校长程红兵认为,创造力是未来最稀缺的能力。当前学校教育中更多培养维持性思维,即以机械重复、维持现状为特点的思维,而缺乏反常识性思维,即以质疑批判、探究创造为特征的思维。很多老师是带孩子们找到标准答案,而不是拓展孩子的思维边界。“应当让孩子创造着长大,而不是长大了再创造。”他表示。
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分数和素质教育往往难以两全,推进素质教育困难重重。顾远认为,当下推动素养培养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者将素养当成知识来教,将素养培养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以及教学者自身能力欠缺。程红兵认为,绝大多数教师只有学科知识而缺乏真实经验,应当让教师队伍的构成更加多元化。
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理事长陆逊则认为,素质教育关键卡点处并非教师,而在于考核评价的方式。顾远也表示,当前教育评价对教学过程考察得太细,导致老师只有精力关注短期目标,应当拉长评价尺度,让教师摆脱“穷忙”,有尝试的精力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