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生申请猛增50%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详解留学香港吸引力
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及中国澳门的学生由于基数较大,升幅相对不明显,但可以想见,未来非本地生来港升学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
“大学排名只是一项波动的参考指标,学生是否成才、研究创新是否造福社会,才是大学的真正价值。” 61岁的卢煜明一头乌发,神采奕奕,从享誉全球的“无创产前检测之父”,再到香港顶尖高校的掌门人,卢煜明很快适应了这个新角色:“算起来,我已在香港中文大学服务了二十八年,因此对校内的各项运作非常熟悉。”
7月中旬,在香港中文大学不起眼的2层小楼里,记者见到了今年接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九任校长的卢煜明。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桌面上并排放置的一列杂志引人注目,不仅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记录香港第一家大学私营医院的《中大医院背后的故事》,也有亨利·戴维·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和专注东方古典艺术美学的杂志《Orientations》,展示着卢煜明作为高校管理者、科学家以及人文艺术爱好者的多重身份。
在科学家的身份上,年过花甲的卢煜明获奖无数。2016年获得中国“未来科学大奖”首届生命科学奖,同年获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021年获得有“科学界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之生命科学奖,同年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英国生物学科“皇家奖章”的华人得主。
2022年9月28日,卢煜明又获得有“美国最高荣誉生物医学科学奖”之称的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继诺奖得主屠呦呦之后第二位以中国为研究基地的拉斯克奖得主,至此,他已集齐了三大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奖项。卢煜明也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作为享誉全球的“无创产前检测之父”,卢煜明在繁忙的校长日程中,仍然给自己安排了每周至少一天的“研究日”,“每周五,我会到临近港中文校园的香港科学园做研究,在这里我有一个60人的研究团队,正在做关于癌症早筛FRAGMA技术以及其他前沿研究。“
外界可能预期,像卢煜明这样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执掌香港中文大学,或许会特别侧重科学领域的发展。但卢煜明明确表示,作为一所综合研究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坚持人文与科学并重,“港中文的核心优势之一,正在于它的全人教育,我们大力鼓励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他认为,独特的书院制让学生有了更多与不同专业学子交流的机会,而跨学科合作则是激发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在校长、科学家的身份之外,卢煜明也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已被全球9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惠及近千万名孕妇。近年来,他在香港至少参与创立四家生物科技公司:2013年和2015年,他分别成立雅士能(Xcelom)和思为诺(Cirina),分别利用血浆发展无创产检和早期检测癌症。2019年,卢煜明作为癌症早筛企业易健康(Take 2 Health)的联合创始人,主推早期鼻咽癌筛查。2022年,卢煜明与Prenetics(NASDAQ:PRE)合作成立癌症早期检测公司Insighta,希望为更多癌症提供早筛服务。
2024年1月,段崇智提前请辞港中文校长,当年9月,在中大校董会特别会议上,卢煜明获校董会全票通过成为第九任校长。他在与港中文师生交流会上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可总结为“IDEA”,即“启发(Inspire)、讨论(Discuss)、赋能(Empower)与成就(Achieve)。” 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卢煜明再次强调,IDEA的理念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工作的推进都不能仅靠领导层单方面决策,关键在于让全校师生达成共识、产生归属感,需要集体协作,确保团队成员获得充分资源支持,才能实现目标。”
拟增加资金吸引学者
卢煜明上任后,恰逢特朗普政府大规模削减科研经费,美国多所大学不得不中断科研项目,关闭实验室甚至裁减员工。在此背景下,希望成为国际教育枢纽的香港有望成为海外学者的替代选择。“因为地缘政治的关系,现在我们接触到有兴趣来港的学者学术成就很高,邀请他们来港变得更有可能。”谈到港中文对顶尖学者的吸引,卢煜明坦言,前任校长设立的招聘计划已经招揽了150多名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现在我们正优化该计划,看看如何让这个计划对我们想要招聘的人才更加有吸引力。”
根据卢煜明多年在科研一线的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顶尖学者,不仅需要极具竞争力的薪酬,也需要为学者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其快速开展研究,“审视现有方案后,我们正在考虑增加资金支持。”
在卢煜明看来,港中文的吸引力远不止于资金优势:“许多学者选择香港,还看中香港‘超级联系人’的独特角色,因此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利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为学者提供跨境合作的机会。”卢煜明补充称,除了工资优势之外,香港还有低税制环境,个人所得税标准税率仅15%,以及国际化的学术生态,例如:外籍学者来港参会更容易获得签证等便利,海外人才来港后子女也能更容易地享受国际教育体系。
一名从美国回流香港、不愿具名的香港高校教授向记者表示:“海外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教授,在香港相对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而且高校的教授很受尊敬,薪资待遇优厚。相比内地高校,香港科研环境和美国更相似,比较容易融入,同时也不影响与内地学术和产业界的交流合作。此外,还有众所周知的安全因素。”
除了对教授、学者的吸引力不断上升,留学香港也成为更多学子的选择。截至7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在2025/26学年收到超过1万份来自除内地以外的海外本科生申请,比2024/25学年增加约50%。同时,港中大研究院共接获8.7万多份来自非本地学生的申请,同比增加超过17%,申请人来自全球105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内地的申请人数的增长最为显著。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此前也透露,香港高校收到的海外其他地方的申请数量成倍增加,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及中国澳门的学生由于基数较大,升幅相对不明显,她认为,未来非本地生来港升学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为了更好地培养理工科人才,香港中文大学在2025年成立致真交叉数学学院,由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担任首任院长,招收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致真学院开办的是8年制学士博士课程,涵盖数学、物理、人工智能等范畴,卢煜明表示:“数学是物理、化学、医学、经济等学科的基础,早一点培养顶尖人才,对国家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并不需要参加香港文凭试或内地高考,由致真学院和清华大学求真书院联合举办的考试进行筛选,卢煜明透露,今年致真学院已经招收了13名学生,其中10名来自内地,3名来自香港。
文理学科需深度协同
相比于香港其他高校,卢煜明特别强调香港中文大学拥有的书院制这一独特优势,“不同专业的学院负责课堂教学、讲座或是实验室课程,但是当学生回到所属书院时,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与不同学系的学生和导师共处一个社群,这种跨学科环境能培养更全面的素质。”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实施书院制度的大学,共有9所书院,各书院设有宿舍、餐厅等设施,同时也会提供海外交流、师友计划、社区服务等多项活动。卢煜明指出,书院的设计非常有价值,例如:著名的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在选拔时特别看重候选人的综合素养,而该奖学金香港区的获奖者约40%来自香港中文大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确实具有独特优势,书院制培养了学生跨领域的视野与能力。”
作为曾在牛津、剑桥求学的学子,卢煜明深谙书院制的情感粘性:“在牛津剑桥,人们终生以书院身份为荣。”在出任港中文校长后,卢煜明提出,希望设立研究生书院,因为现有9所书院均面向本科生,如果研究生也能有专属的书院,他们就可以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生活,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卢煜明表示,在2026至2030年的港中文策略计划,希望能建立起第一所研究生书院。
为了响应香港特区政府扩大非本地生招生的号召,港中文也需要提供更多宿舍、教室等资源,校方因此在校园内物色适合扩建的地块,同时也在探讨与商界合作,将校外土地变更用途以建设宿舍等。
作为一所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港中文在文科领域表现优异,语言学、传媒学、社会学、教育等学科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前20名。然而,近年来全球不少高校开始缩招文科。2024年,哈佛大学本科取消了至少30门秋季课程,其中大部分课程属于文科专业,历史和文学系受影响最大。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也在2025年3月表示,复旦的文科招生比例将会从原来的30%-40%,降到20%。
当顶尖高校纷纷缩招文科专业,再加上AI浪潮兴起引发的技术焦虑,“文科无用论”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医科出身的卢煜明又是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呢?他表示:“作为综合型大学,文科和理科的深度协同至关重要,科学的发展会带来社会影响,这需要文科的专家进行讨论。” 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带来关于知识产权与内容剽窃的争议,在学术领域,用ChatGPT改写论文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这些都亟待深入探讨。
在卢煜明看来,科学与艺术、伦理、法律等人文学科同等重要,他以自己的科研经历为例,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可以检测胎儿的染色体异常,这项技术会引发社会伦理讨论,而法学家则需论证技术应用的合规边界。
画作启发下的癌症早筛技术
艺术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卢煜明笑言,目前自己正在研究的通过DNA断裂模式进行癌症早筛的技术,其最初的灵感竟是源于一幅火车路轨的画作。卢煜明拿起《Genome Research》杂志的封面图,展示他与插画师共同设计的画作,“你看,这幅画的火车路轨结构就像真实的DNA双螺旋模型,旁边的信号灯可以控制闸门的升降,这让我联想到,在特定条件下触发的DNA断裂,就像闸门下降那样精准,是否可以通过监测DNA断裂的位置特征,来识别疾病的信号?”
在这种思路的启发之下,卢煜明带领团队研发出了突破性的癌症早筛技术FRAGMA,主要基于片段组学的甲基化分析方法,提供了相对容易访问的隐藏在切割模式中的信号,可以为无创产前检测、器官移植和癌症评估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卢煜明解释,传统的癌症早筛依赖“基因突变位点检测”,但是突变仅存在于极少数DNA片段,而FRAGMA技术聚焦每条DNA的末端结构特征,通过片段断裂模式捕捉病理信号,能大幅提升有效数据量,也大大降低了成本,传统技术筛查单次需要大约950美元,卢煜明预计,FRAGMA检测的目标定价约为200美元,仅为前者的五分之一。
对于未来亟待攻克的重大研究方向,卢煜明认为首要的挑战无疑是癌症,由于癌症导致的死亡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开发更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和创新的治疗方法是攻克癌症的核心方向。
另一个同样紧迫且与人口结构深刻相关的挑战是老龄化及其带来的疾病负担。以香港为例,当前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超30%,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攀升至近一半,内地同样面临此趋势。全球医疗体系在应对日益增长的老年病需求上,医疗资源和照护机构远远不足。
在众多老年疾病中,卢煜明认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症是当务之急。一方面,需要更精准的早期诊断工具,以识别高风险人群或早期患者;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开发能够改变疾病进程的有效疗法。卢煜明认为,当前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是以清除β淀粉样蛋白为目标,但是其疗效并不理想,这促使学界深刻反思,淀粉样蛋白假说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他认为,未来研究必须重新审视致病机制,探寻更有效的干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