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调整如何越调越优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近期,多所高校陆续公示2025年度新增、撤销专业名单。
又到开学季。2025级大一新生即将走入高校,开始在各自的专业中读书深造。近期,多所高校陆续公示2025年度新增、撤销专业名单。据统计,在本科专业撤销名单中,汽车服务工程、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拟撤销数量较多;拟撤销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机械类、设计学类。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备受关注,对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教育部等五部门202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到2035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并规定“对连续五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教育部办公厅202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也提出:“连续五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撤销。”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本次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同时,高校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2220个。而在2014年,高校本科专业点撤销数为57个。这也说明近年国内高校专业调整力度之大。
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下称《管理规定》)要求,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规定》还提出,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根据《管理规定》,高校专业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一般在7月启动。近年来,教育部分类细化了高校申报增设专业的工作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尤其是面对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勃兴,高校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是势所必至。
不过,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进程中,要警惕部分高校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热点。设置新专业要回答好三个问题:这么做,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吗?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吗?有可靠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吗?热门成冷门,在高教史上并不罕见。
与此同时,一些有长远价值的专业被撤销或停招,则令人忧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倘若一味以就业为指挥棒,何谈“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一些有识之士反复强调“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特别是基础教育、人文通识的重要性,有深意存焉。高校毕竟不等同于“职业养成所”,它应是树人之地。
近年来,每逢高考季、招生季,常有关于“外语专业式微”的讨论,今年的争论又扩展至整个文科。这种观点严重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载体等功能。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大批中国企业正“走出去”,相关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有待加强。在这方面,相关外语专业的在岗教师和转岗人员大有可为。至于文科对于国家治理和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考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要牢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嘱托,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服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的活力,突出表现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方法上,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些中国高校正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如何越调越优,则真真切切地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