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部分职业本科成高招热门校,择校观念生变


2025年09月02日09:25

部分职业本科成高招热门校,择校观念生变|教育观察

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承压,学历的“镀金效果”减弱,就业导向成为择校核心考量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进行汽车维修实操。图:视觉中国

随着8月进入尾声,2025届高考考生最终去向基本已尘埃落定。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下,考生志愿填报呈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在院校和专业选择上更加看重就业前景。

高考出分后,有高分考生弃985名校,卷向考编考公对口院校。部分民办本科因学费昂贵、办学缺乏特色、就业情况不理想,而出现大面积缺额,多次降分补录后仍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一些考生出于就业考量,选择填报职业本科院校,其中不乏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就业导向下,就业出路较好的职业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也水涨船高。

高分考生为何选择职业本科?

今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简称“深职大”)招生计划从去年的445人增加至910人,扩招104.5%,录取分数线继续攀升,录取平均分573分,生源质量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今年该校首次招收历史类考生并实现开门红,录取考生100%达特控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以上。

来自广东阳江市第一中学的林港洺今年以617分的成绩录取至深职大未来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该分数超过本科控制线181分,超过特控线83分,也超过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该校7月底举行的2025级本科新生座谈会上,林港洺表示,“高考成绩远超我的预期,我可以选择去很多211大学。”在高考出分后,林港洺曾有过短暂的动摇。但在深入了解学校、师资、课程和校企合作资源后,林港洺最终选择了该校。“尤其是,学院深耕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和我的个人兴趣以及未来规划一拍即合。”林港洺表示。

北京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简称“北职大”)今年首次招收本科专业。该校首批设置的6个职业本科专业均依托于国家级或北京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分别对接首都“2441”产业中的医药健康、集成电路、高端汽车制造、智能制造与装备等产业。

据了解,该校今年6个专业600个招生计划全部以高分完成录取。其中,北京市录取540人,普通批最高分达549分,超出本科控制线119分,专业组提档线461分,超出本科控制线31分;在河北、天津等8个京外省市,该校提档线平均超出当地本科控制线100分以上。

就业率高、就业去向好是这类职业本科院校受到高分考生追捧的原因之一。

深职大前身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被誉为“专科小清华”,其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华为、腾讯、大族激光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20236月,该校正式升本并更名。

该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在职业院校中颇为亮眼。根据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平台数据,该校2024届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为95.80%,自主创业率为3.00%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4年度)》援引第三方数据显示,2023届毕业生就业于“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的月收入较高,为7315元;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月收入为6140元。

此外,升级为本科后,职业本科院校毕业生可按相应条例办法获得学士学位,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与普通本科并无差别,打消了考生和家长的顾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职业本科院校录取分数逐渐走高。这表明,职业教育正走出“层次教育”的束缚,以“类型教育”办学定位,办出职业教育特色,获得考生和家长的认可。

从学历导向到就业导向

职业本科之外,就业有保障、校企合作紧密的普通本科和专业院校的报考热度也在升温。

例如今年办学性质从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为公办普通本科的内蒙古警察学院,物理类提前批在本科提前批B段和高职(专科)提前批均有招生计划,多个专业组分数线“飙高”。其中,本科提前批B段热门010专业组最高分为619分,专科提前批020024专业组分数甚至超过了一些本科组。从该校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大部分公安类专业毕业生通过了笔试、政审、体能测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录用到各级基层公安机关。

高分考生转向职业本科、专业院校,背后是考生和家庭在学历通胀、就业形势变化下的现实选择。国家统计局819日公布的分年龄组劳动力调查失业率数据显示,7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录得17.8%,较6月上升3.3个百分点,高于2024年同期0.7个百分点,为统计口径调整以来次高。

部分专科院校由于具有就业对口的优势,还吸引了本科毕业生“回炉重造”,引发“本升专”等逆向进修现象。今年上半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招生对象为本科毕业生。招生专业分别为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毕业后发放专科毕业证。

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与部分职业院校招生形势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遇冷”,部分民办本科的录取分数一降再降。(详见记者网报道《部分民办本科高校陷招生危机,行业洗牌机会来临》)

熊丙奇指出,根本的原因,就是考生和家长认为报考这些院校“性价比”不高。部分民办高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以学历为导向”,即回报给学生一纸学历文凭,以及关注考研来吸引学生,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其吸引力将锐减。今年招生遇冷的高校,要从高考招生的“冷热”变化,读懂考生和家长的需求变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