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园午餐陷品质争议 配餐公司背景浮出水面
《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明确提出,慎用冷冻肉制品、油炸食品以及香肠、火腿等加工肉制品等,宜尽量采购新鲜肉制品。该指南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资料图: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9月15日,上海多所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被发现有臭味而被紧急撤换。午餐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捷”)回应称因为“虾仁中有细沙”。事后,学校补发饼干和面包作为替换。
在社交媒体上,众多上海学生和家长反映,由该公司配送的餐食问题不少,包括但不限于菜品质量差、油炸食品过多,导致学生在校吃不饱、吃不好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且家长们反馈、投诉后并无明显改善。
近日的西贝“预制菜”风波,再次搅动社会对于儿童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有上海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引入竞争机制,甚至有人提出让西贝参与校园餐的竞标。
对于午餐撤换事件,9月16日绿捷公司对上海当地媒体表示,公司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深刻反思。同日,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已关注到此事,并积极开展调查。
9月16日晚间,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一些反映“绿捷上海校园餐”的帖子陆续被删除。9月17日,记者向绿捷致电询问相关事宜,但截至发稿电话未获接听。
争议校园餐
长期以来,上海中小学校普遍实行较短的午休制度。为了节省学生来回通勤的时间,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在校统一用午餐。这也意味着,学校配餐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日常饮食健康与学习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9月上海静安区、徐汇区开启中小学午餐选餐制,其中多数采用“AB餐”形式。按照规定,学校每天将提供两种午餐套餐(A餐和B餐),供学生/家长提前选择,避免因统一配菜带来的浪费和不均衡。相关政策在全市范围很快推广,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校已基本实现AB制午餐全覆盖。
推广“AB餐”,其本意是提升用餐满意度、减少浪费。然而,从不少家长与学生的反馈来看,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
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关于上海校园午餐的不满:油炸食品比例偏高,鸡鸭类肉食占比过重,长期食用不仅容易引发肥胖,还被家长担心可能导致激素升高,带来性早熟风险。同时,不少人晒出午餐图片,反映食材不够新鲜、色泽口感欠佳,有“僵尸肉”“僵尸菜”的嫌疑。个别家长声称,孩子在餐食中曾吃出过钢丝球碎屑、塑料残片、小石子等异物,令人对食品加工环节的规范性产生质疑。餐食价格普遍在每顿 15-18元,部分学校(如静安区)甚至上涨到 25元/顿。但学生的感受却是“吃不饱”“不好吃”。有家长无奈表示,交完饭钱后仍偷偷让孩子自带餐食,以避免孩子在校“挨饿”。
部分家长、学生对校园配餐质量不满由来已久,有上海市民回忆,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都经历过“食之无味”的统一午餐,而当时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也未见实质改善。如今,她的妹妹依旧只能在“两份同样难吃的午餐”中做选择。
目前在上大学的上海籍大三学生李克对记者出示了一张2023年其上高三时校园配餐照片,豆腐包肉的肉质部分呈鲜红色,看上去并未煮熟。“但有的同学并未发觉,全部吃完了。”李克表示。
有市民向12345和市教育局等地投诉校园配餐中存在的问题,但至今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不过,在采访中,也有部分家长对校园配餐口味不理想持宽容态度。
上海家长王晶晶对记者表示,孩子就读于上海市中心一所知名初中,该校大部分孩子离家较远,不具备中午回家吃饭的条件。其孩子所在学校的午餐配餐公司为绿捷,从孩子反馈来看,确实饭菜不够可口,油炸食品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对于15元的餐标来说,不能要求太高。”上海15块和18块甚至买不到一杯好点的奶茶、咖啡。”王晶晶表示,“人工成本、租金成本、运输成本都要考虑在内。”
秋惠的女儿就读于上海闵行区一所小学五年级,其学校的配餐公司为上海农信餐饮有限公司。她对记者表示,学校每天都会把菜谱公示在校门口,也会在校园开放日请家长到校园里陪餐。“那一天的饭菜就比平时要好吃一些。但也就是及格水平,家长只能接受。”秋惠表示,自己对孩子吃饭比较“看得开”。孩子爱吃就多吃一些,不爱吃就少吃一些,老人放学接回家后第一时间就吃饭。
配餐公司背景引关注
此次上海校园配餐风波中,针对绿捷这家公司配餐服务的投诉最为密集。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9日,前身为1999年创立的上海绿捷快餐有限公司,现为上海市规模较大的学生营养餐供应企业之一。
该公司2024年获评农业产业化上海市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团餐百强企业等资质。目前该公司业务覆盖全市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截至2024年日供餐量超50万份。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8月以来,绿捷中标了上海20余所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的供餐服务或食堂餐饮服务项目。
8月28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一则《食堂委托管理项目的中标(成交)结果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显示,绿捷中标了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食堂委托管理项目,为该校约1940名师生提供安全、卫生、可口的饭菜和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
《公告》推荐理由显示:“在有效投标单位中,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本项目理解较为充分,其整体服务方案针对性较强、内容较为详细,在服务承诺、应急预案等方面均较为齐全,人员设置较为合理且人员资质较好,业绩较多类似经验较为丰富。推荐得分第一的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
但从近期社交媒体舆论来看,公众对绿捷公司校园配餐质量不满由来已久,部分家长向主管部门投诉,要求更换配餐公司,但绿捷最终仍能在项目竞标中屡屡中标。这一现实既令家长感到无奈,更引发了公众对“绿捷存在强大背景”的猜测。
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的董事长陶煦曾担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希望六和”)总裁、董事。目前,陶煦还担任金橡树投资控股(天津)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公司的唯一股东为新希望六和。至7月30日,新希望六和主要股东包括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9.52%)、新希望-德邦证券-23希望E1担保及信托财产专户(持股比例15.46%)、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64%)、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78%)等。其中,大股东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由上市公司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1%。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刘永好。
而该公司的现任高管,与新希望六和公司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如该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葛均锋同时为上海易亨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合伙人之一,出资比例为0.678%,该公司最重要的出资人为新希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占95.2542%。
从股权结构来看,绿捷的唯一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GreenExpress Foods,Limited。该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据记者查询,该公司的三名董事分别为张天笠、王航、陈云仪,三人同时在厚生投资任职,其中,张天笠、王航为北京厚生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创始合伙人,陈云仪为厚生投资执行董事,主要负责控股企业的投后管理工作。厚生投资是一家专注大农业泛食品领域的消费、产业链等方面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负责人王航兼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新网银行董事长、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等职。
有上海家长认为,若想改善校园配餐的质量,关键在于引入竞争,不能一家独大。有的家长甚至呼吁近日陷入“预制菜”风波的西贝参与到校园配餐项目竞标当中来。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显示,绿捷公司劳动诉讼频发,2020年以来涉及劳动者受害责任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相关案件共45件,或反映其在用工合规性、安全管理与员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问题。
校园午餐如何改进?
校园午餐如何改,家长才放心?不少上海家长在社交媒体上提出了具体诉求。
针对食品本身的营养与安全问题,家长呼吁学校自办食堂,引入专业营养师为不同年级设计科学食谱,减少高油高盐和预制菜的使用。采用外包的学校需要公开供应商信息、财务与成本数据、采购清单来源,并通过“明厨亮灶”实现厨房实时监控。
在监督与管理方面,建议推行“师生同餐制”,让老师尤其是校领导与学生共餐,及时监督餐饮质量。此外,应成立由家长代表、学校、社区和第三方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定期举办“餐饮开放日”,让家长亲身参与监督。
还有家长希望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学校自办食堂的成本与营养平衡,并对违规供应商实行黑名单制度,限制其进入校园市场,以形成全面、长效的监管体系。
虽然对学校配餐不敢有奢望,但王晶晶还是对记者表示,“(上海校园)餐标这么多年没变,可以适当提升,(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别忘了带上学生,同时加强监管,兼顾效率与口味和营养。”
鉴于此前校园配餐品质多年未有明显改善的现实,部分家长正寻求其他解决方案。例如,有的家长表示,目前很多学校严查自带食物,也不允许学生中午回家吃饭,希望学校能够允许更加灵活的就餐方式,允许学生家庭自愿选择是否订购校园午餐。
校园配餐国家标准即将实施
中国目前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超过46万所,学生超过2.37亿人。尽管国家层面持续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但相关问题仍时有发生。
近日,山东兖州朝阳学校就发生了多名学生因食物中毒被紧急送医治疗的食品安全事故。9月13日凌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联合处置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称,截至9月12日22时,在院留观治疗138人,均为轻症。
今年7月,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部分幼儿因在园食用三色红枣发糕、玉米卷肠包等食品,导致血铅异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详见记者报道《天水幼儿园血铅超标事件发酵 官方指系彩绘颜料制作食品》、《天水幼儿园铅中毒事件:医生称对神经系统损伤不可逆》)
这些事件暴露出校园食品在原料采购、加工制作、运输配送等环节存在监管漏洞,若学校及家长在陪餐、评价、反馈等环节执行到位,可为校园的食品安全构筑最后一道防火墙。
在秋季开学来临之前,最高人民法院遴选发布了8个涉校园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其中在案例四中,学校、家长在维护校园食品安全中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案情显示,2021年5月,涉事校师生对食堂外包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仅为57.4%,且饭菜中频现虫子、塑料等异物。2021年8月,因该饮食公司未为员工缴纳社保等问题,员工集体辞职,引发管理真空。该中学家委会据此通过决议发起罢餐,并明确指出某饮食公司管理混乱、食品质量低劣。 鉴于该饮食公司在履约过程中反复出现食品安全隐患,学校最终决定依法解除合同,该主张最终获得法院判决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出的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正式实施。
该标准适用于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学生餐制作及配送服务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并聚焦校园配餐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学校与供餐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食品原料进货检查制度执行、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给出了清晰的标准化规范化指引。
例如,在制作环节,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并向学校、家长和学生公开展示食品加工的关键操作流程。对每天送餐的每个食品品种要分别留样,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
《指南》在附录A慎用慎供食品中提到,慎用冷冻肉制品、油炸食品以及香肠、火腿等加工肉制品等,宜尽量采购新鲜肉制品。
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指南》提出,建立校园配餐服务评价机制,收集服务对象对菜品质量、口味、服务、环境、管理的评价和建议。建立并落实反馈整改和投诉处理机制,公开和及时处理反馈与投诉。